Search


2013上海參訪反思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2013上海參訪反思
王文華
總觀

在上海,明顯感受到焦慮,沒有俠骨柔情,去掉特工戰爭,這裡只剩各種上級交辦、各級承辦以及各校主辦的教育改革課程。
校長是教學與課程改革的火車頭,只有挺得住殺得出一條血路的校長,才能在上海搶下灘頭堡,才能在九百多所小學裡,殺出一條血路,成為重點的學校。
重點在於做夢的能力,台灣的學校追求的是個性化教改,同樣一套教育課程,下放各校,有了各自的解讀、演譯與結果,當然,這其中有的變得更好,有的開始墮落。
大陸地大物博,人口眾多,為了牢牢掌控,它不容許你一丁點兒的錯,從市區校到各班各孩子,用鞭子也用胡蘿蔔,想升級,請跟著中央這樣做,要經費,請憑本事來拿,你一直跟不上,我把你託給其他重點學校,你還是說不聽、講不懂、跟不上,不好意思,你明天就得下崗或轉崗。
沒有人情包袱,反正上海灘頭,不缺人頭。
 想做夢的,趕快到上海,只要你會做夢,夢有多大,實現就有多大。

觀課

 想起這些年來台灣的教育改革,喊得震天價響,留下遍地狼煙,雖然有改,但是無力,雖然有計畫,但是雲端與基層間,少了執行力,落實不下去。
 上海老師強調一課一得,每一堂課要讓孩子有一樣收穫,為了有收穫,所以老師對教學目標轉化成能力指標的部份要很清楚。
 每堂課撥出一點時間引導,漸進拉回,每堂課提高一點學生的程度
 嗯,教學目標,能力指標,對我來說,好像天寶年間的往事,原來在上海,他們是每一堂課都要捫心自問,課後反思,有沒有讓孩子有一得,比較起來,我實在瀟灑得太像楚留香了。
 這樣把課堂上成軍訓管理,上課科學化,卻也少了人性化,觀看前二堂課,都是硬紮硬打的硬功夫,看得我瞠目結舌,直到第三堂,在大寧小學,我才找回一點兒自信心。
 大寧那一堂課,老師教得很放鬆-放鬆來自教師事前的備課功夫。
 備課,又是一件我們老是拿來掛在嘴上,卻一直沒有確實執行的事。
 上海的學校,是這麼備課的:
 寒暑假要備課,上課前要二次備課,學校要抽查的。
 新進老師備詳案,資深老師備簡案──分水嶺在十年為界限。
 因為備課得夠紮實,上起課來才能那麼輕鬆寫意。幾年功夫練下去,你說他們上起課來,會不會很紮實?
 上課時注重語感,個人經驗少一點,因為備課有教案,所以用的是書本語言。
 上完課老師要反思,怎麼評價自己的教學。
 高年級老師,無法老牽著學生的手,要把單元目標鑽研得夠深,讓>孩子扶著手梯上架。
 
課堂

 上課時,老師很少講題外話(我檢討自己,是不是說了太多故事,但多年之後,小朋友想的,會不會全是這些故事?)
 課堂上要求有效的學習,給予孩子有效的練習。
 基於課程標準,不要多教不要少教,學生在校一切都是課程。
 他們強調零起點的教育(我們國中生,寒暑假開始往前超課又是怎麼回事),低年級沒有回家功課,但是會有觀察、探索型的作業。
 減負有十條──例如上課不帶手機,不能抽菸,不能排名(這點我們很自負,我們真的走在前面);三個必鼓勵──興趣,自信,思惟(這點我沒自信,我想我要抄在黑板上)。
 
 說觀課,他們說,上起公開課,有如家裡來了客人,雖然準備前很緊張,上課時很慌張,但若家中久不來客,家裡豈不是很骯髒,說這是脫胎換骨的機會,說得沒夾雜半點血淚。
 我突然想起來,我們行禮如儀的教學觀摩,或是帶頭作假的各種評鑑──
 我們的客人也很多的,經過這麼多年,原來我們在學校裡,大力推行的才是樣板戲。演戲的知道全是假,看戲的也知道,不知道哪一天,才有個天真的孩子願意站起來講:行行好吧,國王回家套件褲頭吧!

團隊

 對老師的要求這麼高,所以,上海也把最好的辭彙給了老師,教師很受尊重
 他們認為對教師隊伍的投入,是效益最大的投入。
 在上海,教師有一個團隊,老師備課時,有老手協助。
 我們單打獨鬥的場面多,一對一,台灣老師絕對不會輸,就像麥可喬丹對上雷霸龍;但是多個打一個,嗯,別忘了我們還分藍綠,地理區分天龍國與……沒有團隊,我們會是孤立無援的林書豪。
 
語文課

 這次重點看語文課。
 歡迎連爺爺的聲調,是課堂上標準化產品。
 他們重視讀,讀出情感,讀出美,也就讀出作者想表達的意境。
 回家要預習,每課讀三遍,外加查字典。
 我問幾個孩子,真的有做嗎?
 個個面露狐疑的表情──意思是,會有人回家不做嗎?
 重視欣賞,哪一段,孩子用有情感的聲音讀出來,上海的課堂上,重視如何由閱讀的欣賞進入寫作。
 上課時,老師不斷呈現開頭,不斷把孩子拉回最重要那句話,一直回到文本去找答案。對,回到文本找答案,別東拉西扯的,老是忘了這課要教什麼。
 教生字也只在課文教授時,把重點提一下,例如揚州的揚是手部,要勾。
 我想起我們的上課,生字教學好像一直在持續中。
 在對岸,字不離詞,詞不離句,句不離篇的。
 因為,字與詞形成牢牢的連結,連結到課文,再由課文往外延伸。
 課堂上,老師會一再提醒孩子:把句子說完整,句子要講通順,把話講明白─
 所以孩子的發表是連貫的,是大段大段的思想結果,不是簡答題,在上海,你有機會把一段話講清楚,當然,前提是你得快快快。
 還有質疑的文化。
 讓低年級敢問;中年級能問;高年級樂問──引導孩子發問
 老師講,孩子聽的教法落伍了
 把時間花在培養中高年級孩子問問題的能力。
 -若課堂有無互動,就看孩子有沒有好問,好動,好挑戰-這才是真正的課堂互動
 高年級要閱讀與寫作的結合,課文中,設有練習題(像台灣習作,但沒有那麼多抄寫),一週三至四篇課文,二週一個單元,二週一篇作文,課文後有讀寫練習。
 課文的量,一學期幾乎達到四十幾課,幾乎一至二節課就要上完一篇課文,畗文的選材又十分多元,世界各國優美文章都能選入,因為都上過課,即使書看得少的孩子,也有很足夠的閱讀理解素養。
 課堂上,把學術用言不斷的出現,例如歸納、總結等,潛移默化中,孩子就學會該懂的專有名詞)(還是備課紮實的結果)。
 這是以老師為主的教學,也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學。

反思

 回來台灣,我開始反思自己能做到的部份,我不是校長,但我能改變自己的教學做起的──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親愛的朋友,我是王文華,寫兒童文學那一位,很高興在這裡認識您--
View all posts